My Profile Photo

wlnirvana


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, it is a state of mind.


《晏阳初传》

临时抱佛脚,迅速地把《晏阳初传》浏览了一遍。不知是不是不适应史学家笔法的缘故,读的时候觉得简直如流水帐一般,很是枯燥,以至有些吃力。李英强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这本书记录了很多细节,因此他常直接当作工具书来使用。英强所言非虚。只是对于一个从事乡村教育多年的人来说,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材料、现实困惑;这时去读这本书,理应能从中得到不少感悟。但对一个对立人了解尚不深入的人而言,一上来便深入细致地阅读《晏阳初传》,就如一年级的孩子抱着字典学识字一般,难度非低,也未必真正合适。相比之下,《窗边的小豆豆》反倒未圄于具体的操作层面,更能给初学者以启发。

晏阳初、梁漱暝等的乡村实验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。彼时科技、交通远没有现在发达,去欧美留学基本都靠坐船,动辄月余才能到达。可想而知,那个时候的留学生还是相当罕见的。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,竟然有那么多海归人士甘愿放弃高校教职甚至海外的发展机会,来到定县,和农民打成一片,既向农民学习,也引导他们走向科学、民主,尝试为中国树新民。

毫无疑问,定县是很苦的,工资低、战局动荡。然而,对于一群有理想的人而言,这些又算得了什么?想象着晏阳初他们在美国劝说那些海归时志趣相投、一拍而合的情景,自己也不禁有些感动与神往。有时甚至想回到那个年代——即便战乱频发——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,共同指点江山、畅谈理想,将工资、未来、乃至生命都置诸脑后。而现在的很多人,刚一毕业就开始关心户口、买房、升迁,或是盲目地从众,或是对生活的妥协,不禁让人扼腕。

有时也会想,会不会正是因为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,才激发了他们的满腔热情?记得看《在路上》的时候,提到垮掉的一代、嘻皮士这些群体之所以出现,部分也是因为二战之后美国进入了一段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,普通人经过正常的努力基本上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。这使得父母、社会对年轻人的预期便是循规蹈矩,老老实实地成为中产阶级即可。于是,社会普遍压抑个性,年轻人无处释放自己的叛逆,便产生了吸毒、嫖娼等各种现象。由此观之,现在大学生的心态,或许也和生活水平提高这一时代背景有关。

 

恩。。昨晚明明还有另外一些想法的。。现在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。。

谨记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