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 Profile Photo

wlnirvana


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, it is a state of mind.


《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》

之所以读这本书,是因为它被选为立人的必读书目之一。作为一个商科出身的人,读书之前对杨小凯其人其事还是有些许了解的。然而,等到真正读了这本书,仍然不免对作者的观点有些许怀疑。当然,论经济学水平,杨小凯想必还是比我高出许多。没有透彻的研究,我尚不敢轻易质疑。所不大喜欢的,只是作者行文的语气口吻,似乎总缺乏客观全面:对我国历史上的种种现象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正面评价,而却往往未能详加论证。这让我想到前些天在看的《吾国与吾民》,林语堂上来就先讲了外国人写这个主题如何难免偏颇,自己写出来又如何招致众多不满于批评。虽如此,我却以为,当年饱受争议的林语堂比现在倍受推崇的杨小凯要客观得多了。

老实说,我有些不理解为什么立人要选这样一本书做必读书目。依网上流传版中杨小凯自己的说明,这本书大概是应朱学勤之邀而写的,想必当初杨写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受众群体的问题。于是,书中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学术语,比如交易成本、全要素生产率、软/硬预算约束等等,有些词甚至连我这个接触过经济学的都没听过(如迂回性生产活动)。杨小凯是个搞经济学的,他引用这些概念自然是顺手拈来。可是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经济学底子的人来说,书中有些内容则近乎天书。鼓励大学生上来就读这样偏学术的论著,窃以为未必合适。
当然,讨巧的办法倒也不是没有。如果你只关注每节、每段话的头两句——就好像做TOEFL阅读似的——大体也能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意思。但是这样子通篇文章便只剩下了个骨架,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材料来支撑。你只知道双轨制不好,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不好、是不是真的不好,甚至连什么是双轨制都不清楚;你只觉得洋务运动失败了,对于失败在哪却还是一问三不知。与其这样只对抽象的理论、结论有所了解,我觉得不读也罢。

另外一点想法,老早就想写的,与“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”有关。这本书大体是在论证几个观点:要保护私有产权,要有专利法,要深化分工,等等。不过,作者似乎总是在翻来覆去地论证,洋务运动这么说,民国又这么说,毛邓时期也多半还是这些东西。我不否认作者讲的是有道理的,但是反反复复都在讲同样的东西,总不免让人生厌。

记得当年打辩论的时候,师兄们曾经跟我们讲,不要别人一扔出来个什么问题你都用同一套回应方法去解释。也许在逻辑上你是对的,别人没驳倒你这一点就没法严谨地论证他们的观点,但在感情上、在易于接受上,你都占了下风。好比别人跟你说科技对教育有促进作用,坐车吃饭的时候都能听英语。你跳出来说“可是科技还可能被用来娱乐而不是学习”,很有见地。于是人家又说了,图片让教学更生动,你又来了句“图片也能让我们娱乐”。人家又提出“科技还能让我们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学习知识”,你还是“娱乐”,说的都没错,可是十个人有九个半都听烦了。

杨小凯的这本书也有同样的特点。对于我这样一个学术素养和耐心都不足的人而言,读的很是吃力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觉得这本书不能算是一部好的著作。可资对比的是,前些天我读了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,书中有些观点跟杨小凯很相似,比如中国的大一统、产权法等等。但无论是从内容的翔实程度、语言的难易程度等等,《枪炮》都要高出一筹。

还有个印象极深的例子,也算是第一次引发我思考“什么才叫好的研究”。去年看一本关于唐代妇女的书,书中提到一种现象:平表婚中,母系平表婚(链接)往往比父系平表婚要多,为什么?

书中引用了三种解释,其中有两种,我觉得都是很好的学术理论。一种是说,很多社会里,女儿往往会嫁到一个家境比自己家好的人家,而儿子则会娶一个家庭条件比自己家差一点的女孩。等儿子的女儿长大了,自然也想嫁个好点的人家不那么受苦,姑姑的儿子就在身边,何乐而不为呢?反过来姑姑的女儿嫁回叔叔家里,是人往低处走,人们当然不愿意。第二种理论认为,古时候跟舅姑的关系对媳妇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,而母系平表婚里,婆婆就是自己的亲姑姑,自然要亲近得多。

这就叫好的研究:对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事情提供简洁而有力的解释。我甚至觉得,最牛的研究,是他不说你觉得这不是常识吗有什么道理可言?等到研究出来了,谁都觉得有道理,而且基本上没什么门槛,大家都看得懂。

那要是按杨小凯那种写法,平表婚会被怎么分析呢?有可能是这样的:在平表婚这个问题上,人都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。女孩嫁给条件比较好的姑姑家,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;女孩嫁给表哥让姑姑当婆婆,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。于是结论得出了:分析平表婚的关键是利益的驱动。

这么说有错吗?当然没有。可是要是把一切都归结到这一条原因上,我总觉得有点势单力薄。

还有一个例子,与康托的集合论有关。康托证明了虽然实数跟有理数都是无限多个,但实数比有理数要多。康托用的是对角化的方法,不得不说,实在是巧妙。随便找个成绩不算太差的高中生,都应该能看懂康托的证明。可是要是没系统地学习过集合论的理论,硕士生、博士生也未必想得出这么巧妙的方法。

看这些书的时候,不管是社科的还是数理的,我总能时常感受到思维的魅力。但读杨小凯这本《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》,更多得却是枯燥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