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向以大粗人自诩。一个大粗人来谈美,大概就像我的发型一样,要么光秃秃的,要么就总是风中凌乱。所以,下面的话恐怕多少会有点不自量力。暂且辜妄谈之吧。
光华楼下有个咖啡厅。从功能上来说,它跟小卖部没有大的区别,主要是让人课间有地方买点东西吃。可是我却总想称之为咖啡厅,这不是因为她卖咖啡——当然咖啡她确实在卖——而是因为这里的装扮很有味道。咖啡厅是长方形格局,大约比一间教室稍大,左右三七分开,左边是购物区,右边则是个大厅。大厅里摆了一些黑皮沙发、棕红桌椅,可以供大家闲聊、休息。坐在松软的沙发上,暖暖的光线温柔地洒下来,配合着背景音乐《Someone's watching over me》,人的心情不自觉就放松了。把头靠在沙发上长舒一口气,一睁开眼,便能看到背后架子上摆放的书籍、红酒以及各种有点小资的物什。起身去买东西,一眼扫过去,发现墙面上既不是冷冰冰的水泥,也不是琳琅满目的泡椒鸡爪、九制话梅,而是浅色的墙纸,上面还贴着一位光华同学手绘的作品——鸣人、佐助、海贼王、以及其他一些我不认识的动漫人物。临走正要出门,又被门旁的那堵墙吸引住:墙上挂了个牌子,写着许愿墙,于是墙上便有人贴一些小纸片,诉说着自己的心事。最最让我惊异的是那个牌子,牌子用的本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奇丑无比方便面纸箱,但是用墙纸包了一层,立刻摇身一变成了小清新木牌,再配合许愿墙三个字和咖啡厅里的光线,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罗嗦这么多,我无非是想说,这个咖啡厅在我看来是很美的。而且我进一步觉得,如果我是咖啡厅的主人,能亲手将咖啡厅装扮成这样,我一定会很开心。去购置桌椅灯具时,我会精挑细选;好友送来她手绘的画,我会在屋内不同位置试了又试;用墙纸包好纸牌的那一霎那,我心里也许比吃了蜜都要甜。等到这一切都做完了,累的要命,一屁股坐在沙发上,心中却满是欢喜和成就感。
由此,我认为,快乐和美是息息相关的:当一个人遇到生活中的美的事、美的人,从事着美的工作,他便会常常感到快乐。
不过,众所周知,美是一个相当主观的事情。比如这个学期我听了郑也夫的一门教育社会学,在讲选择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时,也夫先生提到过一个观点,大致是说,从事思维活动是有极大的乐趣的,有了这部分精神补偿,没必要再在物质上给予知识分子过于丰厚的回报。郑君言下之意,想必是谈社会的工资结构不应差距太大,这个结论我是赞同的。不过对于他的前提,我却稍微有些疑义:搞思维的有很大乐趣,是不是就是说技工、匠人的乐趣要小很多?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,我以为,做个匠人其实也可以是非常有趣的,因为其中同样可以蕴含无限的美。
我昨天去做饼干DIY,要自己把黄油、鸡蛋、面粉和在一起,擀成饼状,然后用模具切出一个一个想要的形状,最后拿去烘烤。最初我还按步就班,但到后来我却开始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做法:在切割出来的图形上印花纹,用奶油在饼干上作图,甚至干脆不用模具、想自己加工一条儿时妈妈教我的小鱼——可惜最后失败了。连续站了两个小时,最后自然腰酸背痛,可是整个过程激发了我的灵感,我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和创造自己认为美的东西,这让我觉得乐趣无穷。
也许有人会说,只做一次饼干当然有趣,要是让你天天对着烤箱你会觉得自己都要变成饼干了。说得精辟极了。不过我觉得,不仅做饼干是这样,你让我一天15个小时地搞科研,到最后我也会觉得自己要变成paper了。一句话——人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多样的美。
我前些天去美术馆,看到一副作品,是某个娱乐杂志的封面,上面是章子怡的一张照片。不过,这个作品不是将原图铜版重印,而是放大了几十倍,然后用彩色的废纸拼出了这个封面。走近了看,你眼中净是些修剪的一样宽窄的小纸条,五颜六色、杂密地叠在一起,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;往后退几步,你猛然发现,一个美女跃然纸上,不是别人,正是我们的国际张。我的审美水平比较有限,那次展览的很多其他作品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,但这副画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。受此启发,后来,我用落叶、枯枝等自然之物自己也做了一副图,心里美滋滋的。
再比如郑先生课上提到德国的教育制度,大量的人主动去读实科中学,走职业教育成为技工,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拼了命也要考大学。我以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我们都知道,德国制造的仪器是全世界最顶尖的,有些机床精度高到机器无法校准,只能靠有经验的技工来亲自打制、调校。做出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一台机器,摩娑着他身上的温度,就好像艺术家刚刚完成了一幅精心的作品一般,难道不是一个美丽的景致吗?再加上工作之余还可以搞点旅行、摄影等其他感兴趣的事情,他们的生活多半可以很幸福。
所以我觉得,那句老话说的很有道理: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。有一定美学修养的人,生活重心一定不会全都集中在一点上,因为生活中总有太多让他们觉得美的事物,任何一样都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。不信你看,贝多芬是通才,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,习总还会开大脚。尽管我不确定他们快不快乐,但我想,比之于那些满手金戒指、一出手就是几套房的暴发户而言,即便他们的悲哀也比后者的快乐要丰厚一些。我这么说也许有点矛盾:美既然是主观的,又何来丰厚单薄之分呢?老实说,我也不清楚,我只是想到哪里说道哪里。但我终究是有些惋惜:如果他们小时候能多受一些美的感染和教育就好了。
在这个意义上,我以为,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美育。快乐的门槛其实并不高,甚至不需要像郑也夫讲的那样,非得从思维活动中获得巨大的乐趣。只要我们对身边的美有着敏感的体验,一块纸板能变成木质的许愿墙,一堆废纸也能产生动人的艺术品,周遭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快乐的源泉。对比之下,现实中有很多人,脑袋里除了赚钱很少想其他事情。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,但我觉得美育匮乏是其中一个。他们的审美太单调了,以至于生活中没什么其他让他们快乐的事情;而钱多自然比钱少要好一些。两相比较,自然而然的,他们就只想着赚钱了——这对他们是一种帕累托改善。然而,他们真的很快乐吗?我觉得值得深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