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oursera上学数据结构与算法,总觉得这一节讲得不清不楚的。虽然原理自己早就明白,可是具体的implementation搞了两三天才终于弄明白怎么做。
简而言之,就是利用一个人工栈来保存现场。模拟系统内堆栈的分配。每进入一个新的递归调用,都要把返回地址、局部变量、参数等信息保存下来。难点在于什么叫做“返回地址”,比如f(x)=f(x+1)+f(x+2)+f(x+3)这个函数,返回类型就有三类。第一类是f(x+1)执行结束,返回到f(x)当中来,此时f(x)还没计算出来,不能返回,而要继续调用f(x+2)和f(x+3)两个函数。从栈的角度来看,这时栈顶是f(x),非但不能弹出,还要修改一下它的局部变量——f(x+1)的返回值此时要用局部变量储存起来;同时,我们还需要再先后将f(x+2)、f(x+3)入栈。
同理,从f(x+2)返回、f(x+3)返回,都是不同的返回类型。考虑到整个递归过程的入口(也是出口)不是返回到上一级函数体,而是直接结束,又是一种新的返回类型,所以加起来一共有4个。
从树的观点来看,递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。上面那个f(x)=f(x+1)+f(x+2)+f(x+3)函数则可以视为一棵三叉树的后序遍历。从左孩子返回、从中间孩子返回、从右孩子返回,后面都跟随着截然不同的动作,所以有着不同的返回类型。而根节点更为特殊,压根不能视为三个孩子中的某一种。因而加起来一共有4种。
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:后序遍历时,右孩子的返回可能不只返回一层。比如从f(x+3)返回到f(x),此时f(x+1)、f(x+2)、f(x+3)都有了,立刻可以得出f(x)的值来。如果x就是根节点,那么整个递归就结束了。如果x不是根节点,而是f(y)=f(y+1)+f(y+2)+f(y+3)中的某个节点,那么立刻又要继续返回了。前序、中序的情况相比也可依次类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