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国三个多月了,工作的事情终于尘埃落定,结果还算差强人意。但找工作时的一些波折,却让我不吐不快。且按照找工作的顺序逐一谈谈。
投递
国内不少企业的校招都是和51job、大街网等网站合作开展的,因此,为了投递这些企业,就必须先注册对应网站才能提交简历、参与应聘。也不知道是为什么,现在似乎很多网站(无论国内外)想要注册就必须提供手机号。本来这也无可厚非,但是要揽这瓷器活起码得有个金刚钻才行吧。话说我还在英国的时候,注册51job,填+44的号码、点击获取验证码等等,都能正常进行,可是无论如何都收不到短信,只能干着急。最后没办法了,隔着8个小时的时差,捱到我妈起床了,用了她的手机号才算成功注册了。不过其实这还不算最无语的。还是在英国的时候,登陆小米的账号,也需要验证码。小米网站做的是挺人性化,地区里面可以直接选英国,然后+44自动就帮你填好了,搞得好像真的支持很多国家,可是点了获取验证码,一样收不到短信。当然,小米不算是求职网站,扯远了。
如果只是国外的手机号不能处理,这还不是什么大问题。最让我崩溃的是,所有这些求职网站都是不能删除手机号、或者注销账号的。去“账户”之类的地方编辑,手机号是必填;想要改个假手机号,又非要先给你填入的假手机号发个信息验证。搞来搞去,仍是没辙。其结果就是,我的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暴露在互联网上,那些跟招聘网站有合作的HR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我的姓名、电话甚至更多隐私。作为一种权宜之计,我下一步准备把所有这些网站上我的资料、简历都改了,把自己写成一个社会的蛀虫,希望不会再动不动就收到“魏林您好……底薪5000,来时联系我……”这样的短信。
然而恐怕这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,因为最近几天我又接到另外一种电话,打过来直接就问我最近投资啊股票啊什么的收益如何。我的妈呀,我是还没有工作的人好么?!饭都还没的吃您就要劝我去买黄金?我客客气气地讲明情况,那边有时候还不死心,说要加一下微信,关注一下他的朋友圈了解投资行情,又说学会了投资连工作都不用找啦、直接来钱,讲的真是天花乱坠,让我这个金融科班出身的人都一脸懵逼。当然,由于对方没有直接叫出我的名字来,我也不能断定他们一定是从招聘网站拿到我的信息的。但一方面,我回国之后用新手机注册的账号屈指可数;另一方面,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,除了联通公司、银行等比较重要的地方,我终究是想尽量少地让别人知道我的手机号,所以还是希望能删除掉自己的号码。然而,一旦入了这些招聘网站的坑,就甭想再跳出来了。差评! 矮子里挑高子,我要表扬一下大街网,它是唯一一个提供了手机号码“仅自己可见”选项的招聘网站,虽然我也不知道究竟管不管用,但起码是对用户的一种尊重。最差的则是中华英才网,微软的招聘跟中华英才网合作,但用的是两套系统,所以我在微软那边填了简历,中华英才网这边的简历仍是空白。可是竟然有几家公司给我打电话,我问他们如何找到我的,回答都是中华英才网,真不知道他们隐私保护是怎么做的。
面试
投递的简历只是块敲门砖,后续的筛选才是最关键的。由于我错过了校招,所以没有参加类似笔试的环节,而是直接进行面试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对于找工作而言,这样子有好也有坏。好的是面试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将来的同事,所以有机会深入接触这个团队、了解有关工作内容的第一手信息。坏的是面试的时候除了算法、数据结构,常常会问到一些很琐碎的细节,比如某个命令怎么敲、某个参数怎么调、某个框架用过没这种,大都是他们工作当中遇到过的问题。然而世界上别说各种包(package),就连编程语言也是成百上千,又怎么可能全部记得呢?没办法,只好硬着头皮说一下自己认为合理的设计/实现方式,至于现实当中是不是真这么来的,只好交给命运了。
这种跟潜在同事直接面对面交流的面试,我参与了6、7次,体验很不一样。最好的是在今日头条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。第一,面试时的氛围是友好、平等的,我甚至和其中一个面试官(之前在百度)聊了“你觉得今日头条比百度好在哪里”以及关于生活的一些琐碎话题。我丝毫没感觉到他是作为今日头条一个冷冰冰的代表,正襟危坐来考核、刁难我,而更像是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朋友,随意闲谈、坦诚交流。
第二,今日头条的面试是罕见的不仅问了我题目,更问了我背后的直觉,即如何想到对应解法的。众所周知,IT行业找工作最常问的就是算法题目。之所以这么做,我以为主要是计算机行业琐碎的技术太多,比如上面提到光是编程语言就不可能全部掌握,更何况不少企业内部还有自己开发的工具。因此,(尤其是对于校招)企业也许并不期待招进来的员工立刻就能开展工作,而是要有比较好的潜力,能够迅速上手,将来编写出高质量的代码。而相较于各种具体琐碎的细节,算法和数据结构作为更抽象和通用的知识,显然是考察思维、分析能力的更好选择,因此才成为IT行业面试的重点。
应该说,算法面试无论对与求职者还是面试官都是很有挑战性的。求职者不用多说,需要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,给出解法,压力自然不小。但对于面试官而言,如何设计出没有漏洞的、能够有效考察人的题目,往往比解题更难。好在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有不少类似LeetCode这样的网站,汇集了大量题目和解法,让大家(求职者和面试官)来准备面试。
可惜的是,到了现实当中,有些面试官似乎是随便从LeetCode上找一道题目,草草看一遍解法,然后就把题目扔给求职者了。他们关注的,与其说是求职者有没有思维能力,不如说是求职者有没有刷过、记不记得这道题目。某种程度上,这有点像是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,关键不是理解、分析、推理,而是记忆。当然,如果真正理解了题目、懂得如何分析和推理,记忆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,更能够触类旁通。然而我遇到的不少面试官,自己压根就没看透题目背后的直觉,所以当我提出一种新的(有几次还是更好的)解法时,他们常常不能理解,甚至武断地说“错了!”,似乎只有他们记忆中的答案才是唯一标准一样。等到后来捣鼓了半天,发现我的思路是正确的之后,不仅不道个歉,竟然连半点尴尬都没表露,直接下一道题。其脸皮之厚,真是让人无语。
而在这一点上,今日头条的一位面试官做的非常好。例如在面试中我们聊到了TCP连接的关闭。与建立时的三次握手不同,TCP连接关闭需要四步。我虽然学过相关的知识,但很惭愧,是纯靠记忆,更悲剧的是还没记清,所以当时没答上来。而这位面试官不仅向我画图说明了关闭和建立的不同,还解释了为什么需要四步:TCP是双全工的协议。这不仅很快地让我理解了TCP连接的关闭,还引导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建立是三步而不是两步。后来查阅相关资料,才明白序列号(Sequence Number)的作用。过了两天去面试B公司,刚好又碰到了这个问题,我没有直接讲答案,而是侃侃而谈从原因说起。面试官呢,看也不看我,眼睛盯着电脑屏幕,也不知道有没有在听我讲话;后来干脆直接打断我,说“你画画图”,然后一看我图画的是对的,立刻进入下一个问题了。于是,还没面完我就下定主意不来这家公司了。
说完了不错的体验,再来吐吐槽。最烂的面试,也恰好是发生在今日头条。今日头条的四面面试官,大概是我遇到过的所有面试官中最自以为是的一个。先说说背景。我在本科和硕士之间有三年的时间,做了一些(美其名曰)追求理想的事,比如旁听、公益、小实习、自由职业者等等。由于不想让简历超出一页,我只把做专职做公益的一年列了出来,其他种种仅以自学计算机一笔带过。也不知道为什么,面试官们对我这段经历特别感兴趣。起初我还一一作答,后来发现基本上每个公司、每一轮都要问一遍,一次面试下来要讲个3、4遍,口干舌燥、机械重复,宝宝心里苦啊!更有甚者,我有个姐姐帮忙内推,那边还没联系我真人,先找我姐扫听这几年我干嘛了。我实在是不理解,有什么想了解的你就直说,关心我这几年干嘛去了是几个意思?后来我姐安慰我,说HR是想看看我是不是个有规划的人。且不说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,大量信誓旦旦颇有规划的人没两年就跳槽了,就算这个问题真能反映出求职者的一些特质,这个特质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吗?为什么我在英国参加过三四次面试,没有一次有人关心我的间隔年呢?所以到了后来,除非面试的时候我感觉比较谈得来,会展开讲一下我的经历,其他情况下我统一回复说,这三年跟计算机有关的就是做过一些项目,其他的是一些私事。
说回今日头条。这面试官问完问题听完回答之后呢,又追问了一句:“都是些什么私事?”我当时听了就不太高兴,但还是委婉地同义反复了一遍:“就是一些个人的事情。”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,竟然又问了一句:“个人的事是什么事?”我又回答:“是一些跟工作没什么关系的事情。”他顿时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:“怎么会跟工作没关系呢?什么事跟工作没关系?!”我直接给顶了回去:“吃喝拉撒跟工作有关系吗?”这位老兄估计是没见过我这么大胆的面试者,愣住了,有几秒眼睛都没眨一下,然后才说了句:“你不太想说是吧?”我又回应道:“如果我加入了今日头条,日后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,我可能会告诉你。但是在面试里面我不想谈太多无关的私人信息。”面试官也没辙了,只好换了话题。
这个例子只是冰山一角,跟这位面试官相处的一个半小时里、以及面试不少其他公司的过程中,我常常发现面试官和应聘者有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。(事实上,我不太喜欢面试官这个词,然而无奈中文语境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对应词,只好通篇使用。)这种不平等不是说技术,而是说人格上。比如,他们未必会提前看你的简历,使得你被迫一轮又一轮地重复讲相同的东西;他们不做事先通知就违背之前的邮件,调整面试安排;有时不做任何自我介绍,也不给面试者提问的机会;不少面试官跟求职者没有任何眼神交流,而是始终盯着屏幕,然后把一个个问题冷冰冰地抛过来;有时如果都顺利作答了,这种权力关系还未必显示得出来,但如果没答出来,或者回答的跟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不一致(哪怕更好),一些面试官就会judge你,甚至说话的语气也变得轻佻起来。老实说,这都是些小细节,我相信多数面试官也未必是故意想制造一种居高临下的氛围,偶尔被我撞破(比如提出更好的算法或是拒绝回答私人问题),说句不好意思或者开个玩笑,过去了也就过去了。可是有些面试官居然会厚着脸皮硬撑下去,让人忍无可忍。
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,面对求职者时,面试官潜意识里往往并不是在寻找一位朋友,一位共事的伙伴,而是把自己当成经验丰富的大牛,视求职者为任人宰割的羔羊。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招聘的常态,但即便由于市场供求、应届生经验少等原因成为了一种常态,我也不认为这是合理的。求职理应是一个双向选择,然而现实当中却只有企业面试员工,没有员工面试企业,甚至有时提问的机会都没。都说人才、团队是何等的重要,可是我的求职经历里,不少企业连对一个平等的人的尊重都没能展现出来。也正是因此,我决定进行一项面试实验,具体内容见后文。
拒信
一般面试完就是等通知了。也许是我头一次找工作的原因,对很多这个行业“潜规则”性质的做法不太了解。好几次面完,我都问了一句大概多久会有结果,有时得到回答是一个星期、两个星期,可是还有几次被告知不确定、长短不一。长短不一是什么意思呢?后来听一位HR讲,似乎行业的惯例是一个礼拜没通知基本就是没录用。但当时的我哪懂这个,于是就又追问了一下“是不是不管通没通过都会有个通知”,得到的答复是清一色的“是的!”于是我就放心的回家了。可事实是,R面试了一个半月了,仍然没有消息;V过了将尽一个月了,了无音信……不过他们幸亏没要我,两次都是到最后一轮头头来面试了,对我的公益经历乱发表一通意见,有一个还怀疑我服务的机构是不是有政治企图,亏我真诚地向你讲述了半天为什么想支教好不好!碰到这种三观不合的人,让TA当我的上司还不如让我去拾破烂呢。
实验
前文提到,受面试当中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启发,我决定进行一项实验。这项试验在面试的最后,一般是提问环节进行,分为两个部分。首先,我计划向面试者出一道算法题目,考考他们的水平。这是因为我觉得找工作应该成为一种双向选择,不仅是企业寻找有实力的个人,也是求职者寻找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组织。尤其是社招,基本上可以确定自己的团队,更值得仔细考量。当然,对于工作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,除非在工作当中经常使用,否则数据结构和算法早忘个七七八八了。所以,我一不打算找很难的题目,二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回答上来;事实上,我准备的题目我自己都不太会,具有非常强的开放性。我所期待的,不是刁难、甚至都不是(单方面地)考核面试官,是和TA一起互动、探讨这个题目,从中我们双方都可以看到各自是如何分析一个问题的,而非如何记忆一个答案。当然,我意识到了一般面试官很少碰到求职者向TA提问,可能会接受不了,所以我每次都会实现说明他们完全有权利不参与我的实验。
遗憾的是,我这种担忧称为了现实:四次尝试进行提问,全部没能成功进行下去。第一次是在J公司,我阐明了自己的意图,但还没来及开始,那位面试官就说更适合问下一位面试官,于是我的计划直接流产了。第二次,也就是这个“下一位面试官”,人其实是挺和善,可惜听完我的试验立刻就表现出很强的防备心理,以为我是在挑战和刁难他,然后讲了一大通“我告诉你,我刚毕业的时候什么都写的出来”云云,最后拒绝了这个问题。第三次是在B,面试官很有礼貌,但最后也委婉地回避了这个环节。最后一次是在I,负责技术的面试官问了我一些做过的项目之后就走掉了,只留下不懂算法的项目经理,所以没办法提问。整体而言,由于这个环节进行的次数不多,我很难得出什么一般性的结论,只能说不同公司的感受很不一样。但其实我很期待能够再多参与几次面试,将我的提问进行到底。
实验的第二部分是面试反馈。我的初衷是既然我要一反常态地向别人提问,总得割两斤肉补偿一下吧?反馈一下我对整个面试过程的感受,不管最后人家要没要我,总也有助于他们提高面试水平,算是功德一件。在实际进行中,这个环节出奇的受欢迎。我之所以说出奇,是因为既然大家都说好、都想听,为啥没有一家公司主动询问面试值得改善的地方呢?(感觉我又发现了一片蓝海,明天就创业去:)不过,对我而言,这个环节一般都特别爽。由于前面环节的进行,此时面试官已经了解到我的大胆和坦诚,所以我可以尽情吐槽面试的不爽之处(当然也会表扬我觉得好的地方)。他们虽然会有一些辩解,但起码在态度上是认真、严肃、平等的。
以上差不多就是我这段时间找工作的经历了。很遗憾,下周我就要正式入职,没办法再继续进行我的实验了。希望我的公司会是一个平等的、尊重人的公司吧!